近期,农银理财、浦银理财、兴银理财、苏银理财、杭银理财、宁银理财等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2023年成绩单。整体来看,去年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发行力度增大,管理规模保持平稳。不过,也有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规模实现逆势增长。在代销规模上,银行理财子公司积极拓展行外渠道。
受访专家表示,展望2024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竞争将更为激烈,监管更为严格。除继续做好产品创新和投研能力这两项基本功外,深化产品体系、拓展外部销售渠道、加速数字化转型依然是银行理财行业发展的重点。
管理规模渠道建设双提升
具体来看,浦银理财2023年共发行新产品1169只,截至年末存续产品数量超过1900只,管理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含委托管理);杭银理财全年新发产品943只,合计募集规模超7000亿元;苏银理财全年募集规模超10000亿元,2023年末其管理规模超5200亿元;宁银理财全年发行产品超700只,理财产品销量超8000亿元,截至2023年末其管理规模超过4000亿元。兴银理财产品规模守稳2.2万亿元大关,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产品规模占比接近99%,规模新增超千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规模实现逆势增长,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监管部门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监管部门鼓励银行理财子公司加大创新力度,发展多元化理财产品,以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二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收益率和风险匹配度。
在多元化产品代销格局下,去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继续加大代销渠道建设,特别是行外渠道代销规模占比进一步增长。
浦银理财的行外代销规模曾在8个月内猛增2200亿元;宁银理财行外渠道代销规模全年增长100%;截至2023年末,杭银理财行外代销规模近1200亿元。去年宁银理财、苏银理财分别新增20家、42家行外代销合作机构。截至去年末,杭银理财行外代销合作机构已经突破200家。兴银理财去年代销合作机构超430家。
从全市场情况来看,截至2023年末,已有27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打通了行外代销渠道。
行业短板亟待补齐
2023年是资管新规实施的第二年,银行理财子公司“主力军”地位越发巩固。
今年5月24日,《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证监会令第224号)发布实施,也称“减持新规”。新规明确对违规减持可采取“责令购回并向上市公司上缴价差”的措施。如今,迎来了第一个处罚案例。
业内人士认为,《辅导指引》对“关键少数”的口碑声誉的关注,表明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企业的长期声誉和社会责任,而非仅仅短期的财务指标。这种导向有利于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上市观”,注重可持续发展,而非仅仅追求短期上市。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2023年末,全市场理财产品最新存续规模为263,666.41亿元,银行理财子公司整体规模为224,961.43亿元,占全市场规模的85.32%。
不过,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还存在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风险管理水平待提高、销售渠道受限、客户服务质量需提升等问题。
杜阳认为,虽然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整体竞争激烈,尤其是在产品创新和差异化发展方面。部分理财子公司在产品设计和策略上相似,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部分理财子公司对新兴领域的研究和投入较少,如ESG、金融科技等。在产品发行方面,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仍以固收类产品为主,权益类产品相对较少。产品期限相对集中,导致理财子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在风险控制方面,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银行理财子公司需要不断完善内部制度和流程,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以确保合规经营。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应该加强产品创新,开发更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提高产品的综合收益;健全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对业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在保持与母行销售渠道良好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展外部销售渠道,提高客户覆盖面;加强客户服务团队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客户信任度和满意度;加大对科技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先进技术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和客户体验。
兴银理财表示,展望2024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将从以下几方面发力:首先,要以能力提升为主,推动产品管理体系建设;其次,要以投研赋能为主怎么融资买入股票,加强“投研销科”体系建设;再者,要以科技赋能为主,加快数字化经营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