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所创作的每一个作品都深受世人的喜欢。然而,他的作品《黑猫》却比较例外,尤其他在里面对少年婚姻的描述引来了无数争议,原因是他用“只看见一对露天的猩猩鼻孔”来形容妻子的长相。
张琼华和婆婆
实际上,他的原配妻子长相并不丑,也不俊,只是中等人才。那么,郭沫若为何要如此形容妻子的长相?最合理的解释是:他不满意这桩婚姻。
无夫妻之实的悲惨婚姻
郭沫若不满这段婚姻有两点:第一,这桩婚事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促成的;第二,新娘子真实的样子与媒人描述的相差很大。
第一点很好理解,第二点郭沫若在《黑猫》中说:“隔着口袋买猫儿,交订要白的,拿回家去才知是黑的。”
郭沫若
在结婚前,媒人就告诉他“女孩人品很好,又在读书,又是天足(古代女子有缠足陋习,没有缠足的脚为天足)”。可到了结婚那天,新娘子还未露面,只是脚从花轿中露出来,他看到是三寸金莲,心便凉了半截。
结婚叩拜仪式完成后,新人就到了回洞房掀盖头的步骤,但当掀开盖头看到新娘模样的那一刻,郭沫若心里大叫一声:“糟糕!”
郭沫若回忆起初见新娘的长相写道:“我只是看见那新娘的毫不客气的一双露天的猩猩鼻孔。”但实际上,这显然包含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的成分。
新娘张琼华虽并不是美人,但也不丑,只不过张琼华的小脚和平平的长相离郭沫若眼里的“佳人”实在相去甚远罢了。
公司发展的历史沿革上属于光磁通信元器件行业,该行业属于通信行业的子行业,其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与全球通信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公司的磁性元器件又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行业,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电源和新能源等领域。
郭沫若在看到张琼华普通的长相之后,原本就对婚事不满意的他,夜晚连婚房都没有进,直接在厢房里的床上睡觉。
郭沫若的母亲明白儿子心中的失望和痛苦,但面对已经“生米煮成熟饭”的婚事和大户人家的名声,她所能做的就是规劝儿子效仿著名古人娶丑妻的古调。
郭沫若
在母亲的阵阵安慰声下,郭沫若最终还是做出了妥协,答应在表面上维持婚姻,并在结婚后的第二天,陪着妻子回门。
虽然郭沫若变相接受了事实,可内心依然痛苦。在婚后第五天,他终究还是无法忍受,找了一个借口和机会辞别了父母,出国游学了。
暑假期间,郭沫若过一次家,但每天晚上都会睡在厢房里,从不进张琼华的房门。
郭沫若
郭母一心想要他们夫妻和好,便让郭沫若的四姐监督他进房。四姐领了母亲的命令,对此尽职尽责,每到晚上,就催着让郭沫若进房,还要亲眼看着弟弟进了门,吹了灯歇下,这才满意地离开。
然而,郭沫若却始终没有与张琼华有过夫妻之实。
新娘张琼华怎么能感觉不出丈夫对自己的不满意,可她的婚姻也不由自己做主。在这段没有感情的婚姻中,她与郭沫若同为受害者。
但郭沫若是个男子,可以外出闯荡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甚至可以重新寻找自己欣赏的爱情。而张琼华,她只是一介小女子,又在封建思想中浸泡了许多年,“生是郭家人,死是郭家鬼”的理念根深蒂固,所以她只能将自己困在郭家的四方天中,独守空房几十年。
晚年被郭沫若后代认可
郭沫若走后,张琼华恪守妇道,在任劳任怨地承担了一个儿媳所要做的各种家务,以及侍奉公婆、为公婆养老送终。
这些家中繁杂事务操劳的苦与累,是在外游学的郭沫若所不能体会的。他也无法感受得到,在他与日本夫人佐藤富子自由恋爱并生子后,张琼华在郭家处境的尴尬。
1939年3月初,郭沫若第一次返乡探亲,右侧提包袱者为张琼华
1932年,郭沫若的母亲去世,由郭父做主,给四个儿子分了家。郭沫若不在家,有人便提出不宜分给张琼华,因为张琼华与郭沫若有名无实,郭沫若在外另有妻子儿女,财产当然不能让她继承。
对张琼华来说,这些言论该是怎样的伤人,可她还是默默承受了下来。幸而这些异议最终被推翻了,因郭家写信征求郭沫若的意见,郭沫若亲口承认他的那部分财产应分给张琼华掌管。
分家后,张琼华没有其他收入,光靠郭家分给她的几十担租谷生活。若只她一个人生活,这些财产虽不使她富裕,却也不用太过拮据。可张琼华还要救济她的娘家,这让她不得不节俭起来。
1963年4月,张琼华于北京石景山钢铁医院前留影
她的娘家以前也是算的上乡里的首富,但因她父亲抽鸦片,上好的田地被一亩亩卖掉。张琼华有三个兄弟,老大是哑巴,老二不务正业、贪吃好玩,老三也抽鸦片。家道中落,张琼华作为家中长女,自然要为娘家分忧。
如果说郭沫若和张琼华的婚姻是没有感情的婚姻,这是种片面的说法,因为张琼华在婚后长达68年的漫长岁月中,一直把郭沫若视为自己最重要的人。虽然她和郭沫若相处的日子用手指也能数得清,但这并不影响郭沫若在她心目中的地位。
她会将郭沫若的照片端正地挂在自己房间的正中;结婚时的家具也被她十年如一日地擦得锃亮;郭沫若幼年时期读过的书、写过的作业本、发放的毕业证、写过的诗文还有后来寄回的信,她都小心地收藏着。
郭沫若
即便郭沫若不爱她,也没有一丝埋怨,她对郭沫若的感情被她深深地藏在了心里。
郭沫若从1912年离家到1978年逝世,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每次回来张琼华都热情招待。
1939年7月,郭父病逝,郭沫若再次回乡,还带着夫人于立群。张琼华腾出了自己当年的婚房,让郭沫若夫妇住到了里面,自己则搬到另一间小屋子住。
郭沫若和于立群
这么多年,张琼华自然知道自己和郭沫若之间不可能为夫妻,所以早就接受了事实。
1963年,张琼华去北京看望阔别已久的郭沫若,但由于事务繁忙,郭沫若未能与她见面。当工作人员问她有什么要求,并希望她多在北京住些日子时,张琼华却说:“我不能在这了,不然会分了他的心。”
说完,张琼华就回到了老家,至此再也没有和郭沫若见面。
郭沫若
郭沫若也没有忘了张琼华,毕竟在自己外出闯荡的时候,是张琼华帮他尽了孝道。因此,在解放后,他每月都会给张琼华寄钱,直至去世。
张琼华虽然独守空房了一辈子,但她识大体、知进退,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郭氏家族的理解与尊重。
1979年,郭沫若的两个女儿郭庶英和郭平英回乡探亲,并特意看望了张琼华。当她们拉着她的双手,亲切地喊着“妈妈,妈妈”时,张琼华先是一愣,不知所措,最后她确定是叫自己时,顿时老泪纵横,连连点头。
郭沫若一家
嫁到郭家六十几年,张琼华不知听过多少冷言冷语,遭受过多少闲言碎语。她的内心充满了委屈与痛苦,但她全部扛了下来。
或许,这一声“妈妈”对普通人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无儿无女的张琼华来说,这就是郭家后代对自己的认可,她最终还是郭家的一分子。
1980年,已经90岁高龄的张琼华离开了人世。去世后,当地政府以及众多亲友乡邻纷纷送来花圈,还为她举办了追悼会。
纵观张琼华的一生股票在线配资炒股,她朴实善良、对感情无比专一,虽没能成为郭沫若心中的“佳人”,却也获得了郭家人的认可,不妄她操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