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股票配资门户 NEWS
你的位置:线上股票配资门户_正规炒股配资_在线配资炒股 > 线上股票配资门户 > 上海炒股配资软件 引狼入室:黎巴嫩好心收留巴勒斯坦难民,结果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上海炒股配资软件 引狼入室:黎巴嫩好心收留巴勒斯坦难民,结果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发布日期:2024-07-27 10:16    点击次数:171

上海炒股配资软件 引狼入室:黎巴嫩好心收留巴勒斯坦难民,结果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在5次中东战争期间,有接近800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超过其总人口数的60%。对于这些因战争而失去家园的难民,各国通常会敞开“怀抱”,帮助他们摆脱流离、饥饿之苦,并充分地融入到当地社会。然而,有些国家的“善举”却并未换来感恩行动,反而给本国招致无穷的麻烦,乃至陷入内战,毁掉大好前程。这样的惨痛教训,在西亚小国黎巴嫩身上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西濒地中海,北部、东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同以色列为邻,国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10万,首都为贝鲁特。作为非典型中东国家,黎巴嫩的民族、宗教构成相当复杂,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54%,分为逊尼、什叶、德鲁兹等3大派别,而笃信基督教的人口约占46%,分属马龙派、东正教、天主教等派别。

黎巴嫩行政区划图

黎巴嫩是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境内便陆续出现一些由腓尼基人创建的小邦国。此后,黎巴嫩相继被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等帝国征服,并在罗马帝国统治的数百年间,成为基督教在亚洲进行传播的重要基地。从7世纪开始,黎巴嫩先后被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征服,大批穆斯林迁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人口和信仰结构。

1860年,黎巴嫩基督教马龙派与德鲁兹派穆斯林之间爆发冲突,法国出兵干涉,由此实际上占领黎巴嫩。1920年,根据《洛桑条约》的规定,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奥斯曼帝国被迫放弃所有的海外属地,法国正式获得对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1926年,在法国的默许下,黎巴嫩成立自治共和国,获得除国防、外交之外的各项管理权。1943年11月22日,经过友好协商,黎巴嫩正式赢得独立。

黎巴嫩各宗教派系分布

黎巴嫩独立建国之初,基督徒与穆斯林的人口比例大约为6:5,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各主要派别通过艰苦的协商,最终达成权力分割协议。按照这项协议,基督教马龙派人士出任总统和军队总司令,总理和议长分别由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人士担任,而德鲁兹派人士则担任军队参谋长。不过,议长虽然由穆斯林担任,但基督教派独占议会99个席位中的 53席,实际掌控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权力分割协议达成后,作为“老大”的基督教马龙派出于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拉拢德鲁兹派穆斯林并与之结盟,联合推进国家各项改革事业,以防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的掣肘。在双方的努力下,黎巴嫩实行全面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而欧美国家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对黎巴嫩基督教政府充满好感,也乐意出资帮助它搞建设。

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一度被称为“近东巴黎”

对黎巴嫩基督教政府的各项改革措施颇见成效。上世纪50-60年代,在保持国内政局稳定、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基础上,黎巴嫩充分利用外国投资,通过大力发展旅游、金融、过境贸易等行业,由此获得高额收入,人民生活水平跟周边石油富国几乎不相上下。由于黎巴嫩经济快速发展,加之政局稳定、环境优美,因此被外界称为“中东瑞士”。

当时,贝鲁特是与瑞士的苏黎世并驾齐驱的国际金融大都市和中近东的交通、教育、文化中心,有“近东巴黎”的美称,而黎巴嫩镑也跟美元、英镑、瑞士法郎、西德马克一样,成为坚挺的国际货币。总之,当时的黎巴嫩,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周边深陷贫困泥淖的阿拉伯邻国们羡慕不已。

黎巴嫩美女

当时的黎巴嫩,不仅经济繁荣,而且社会非常开放、包容,尤其体现在女性权益方面。走在贝鲁特的街头,几乎很难发现身裹黑袍、头戴面纱的传统女子,而着装暴露、身材婀娜的女性则比比皆是。不仅如此,黎巴嫩的女性还可以接受教育、参加工作,甚至还被允许参政议政。正因如此,黎巴嫩被称作中东最自由的国度,吸引了大批阿拉伯贵族子弟和追求自由的青年前来学习、生活。

这片土地上的人便自发行动起来,不约而同纪念爱国故人--屈原

然而,随着人口格局和地区情势的演变,黎巴嫩的政局开始变得错综复杂起来。原来,穆斯林在人口出生率方面一直远超基督徒,当他们的数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后,便再不满意现有的权力分配格局,强烈要求控制军队、谋求总统职位并重新分配在议会中的席位。与此同时,大量巴勒斯坦难民的涌进,更增强穆斯林对抗基督教政府的力量,最终酿成近乎摧毁黎巴嫩的大规模内战。

说起来,黎巴嫩政府允许巴勒斯坦难民入境,颇有些“引狼入室”的意味,如果它能预测到这项善举的后果,恐怕绝对不会迈出这危险的一步。

巴勒斯坦难民

原来,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不满约旦国王侯赛因跟以色列的接触、和解政策,在该国避难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多次发动刺杀、推翻侯赛因的行动,并勾结叙利亚入侵黎巴嫩,结果招致约旦政府军的残酷镇压。1970年9月,侥幸躲过约旦政府军清洗的巴勒斯坦难民,在周边各国的善意接纳下,大规模的涌入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继续从事反以反约战斗。

当时,进入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超过40万,其中包括1万多名武装人员。巴解武装进入黎巴嫩后,在南部地区建立基地,不断地偷袭以色列,而且还公然支持该国的穆斯林的武装对抗政府。巴解组织“恩将仇报”的举动不仅引起黎巴嫩基督教政府的不满与敌视,加之美国、以色列、法国、叙利亚、伊朗等国纷纷插手黎巴嫩内政,由此增加该国局势的复杂性,并最终导致内战爆发。

黎巴嫩内战

1975年4月13日,隶属于巴解武装的一支游击队,袭击了贝鲁特一座基督教教堂,当场打死4名长枪党的党员和数名平民(注:长枪党又译做弗朗吉亚党,是基督教马龙派的军事组织)。惨案发生后,长枪党立刻实施“以血还血”的行动,在当天伏击了一辆载有26名巴勒斯坦游击队员的大巴,并将他们全部杀死。由此为开端,黎巴嫩内战正式爆发。

黎巴嫩内战持续15年时间,各派别之间激烈厮杀,最终酿成15万人被杀、20万人受伤,约90万人流离失所的人间惨剧。由于战争的摧残,黎巴嫩大部分城市沦为废墟,而国家经济也由此陷入崩溃,昔日的繁华景象再难重现。直到1990年,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黎巴嫩交战各方才签署《塔伊夫协议》,宣布结束内战、重新分配政治权力。

废墟之上的黎巴嫩人

然而,一纸停战协定根本无法化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两大派别根深蒂固的矛盾,而叙利亚、以色列两大邻国的深度介入,更加剧了黎巴嫩国内局势的混乱。时至今日,黎巴嫩仍然未能建立起稳固的中央政府,各大派别割据并立的局面难以消除,该国要想实现真正的统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为被难民毁掉的亚洲富国,黎巴嫩的教训无疑极为惨痛,这也警醒世界各国需要严肃、认真地对待难民问题,严格限制虽然看上去有些“冷血”,但终究要好过不负责任的全盘接受。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重蹈黎巴嫩的覆辙上海炒股配资软件,因为同情心泛滥而给国家招致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