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息 简 报
上海市通信制造业行业协会
上海市进出口公平贸易行业工作站
2025年第4期(总第64期)
主要内容
1、2024年欧洲专利申请Top10:华为第2,爱立信第8
2、华为2024年营收8621亿元,创造历史第二神话!
3、再创新高:华为2024年研发支出1797亿人民币 持有专利超15万件
4、为应对关税,苹果要求供应商降价:推动供应链多元化
5、特朗普关税政策或使美国运营商无线网络资本支出增加7%
6、54%关税大棒砸向苹果:中国制造撤不走的三大命门
2024年欧洲专利申请Top10:华为第2,爱立信第8
日前,欧洲专利局(EPO)发布《2024年专利指数》(Patent Index 2024)报告。

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各地的企业和发明家向EPO提交的专利申请总量为199264件,相比2023年小幅下降0.1%。
从国别来看,美国以47787件专利申请排名第一,德国、日本分列二三位。中国以20081件专利申请排名第4,同比增加了2.3%。
从申请人来看,三星以5107件专利申请反超华为,排名第一。华为下降一名至第二,专利申请4322件。
通信设备商中,爱立信以1470件专利申请排名第8。
(来源:C114通信网)
华为2024年营收8621亿元,创造历史第二神话!
3月31日,华为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交出一份“逆风翻盘”的答卷:全球销售收入8621亿元,同比增长22.4%;净利润626亿元,研发投入1797亿元,占收入比重20.8%,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24万亿元。

其中,ICT基础设施业务营收3699.03亿元,同比增长4.9%;终端业务营收3390.06亿元,同比增长38.3%;云计算业务营收385.23亿元,同比增长8.5%;数字能源业务营收686.78亿元,同比增长24.4%;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营收263.53亿元,同比增长474.4%,首次实现当年盈利。
每年华为财报封面都是这一年华为的最好总结。从2019年“滔天巨浪中的灯塔”,到2021年的“巨轮破冰,逆势前行”再到2023年的“越过寒冬,春暖花开”,无不体现着华为在那一年的砥砺前行。今年的财报封面,以“日照金山”与“繁花遍野”为意象,隐喻华为历经外部制裁与技术封锁的寒冬后,终迎营收重回八千亿量级的历史性突破,位列公司收入第二高位。
对于2024年的收益,轮值董事长孟晚舟表示:“2024年,华为全体员工努力应对各种外部挑战,持续提升产品质量、经营质量和运作效率,经营结果符合预期。感谢全球客户的信任,感谢全球供应商、合作伙伴、开发者的协同,感谢消费者的认可,感谢全体员工的付出以及每一位家属的支持。”
ICT基础设施业务
最大营收版块,同比增长4.9%
2024年,华为ICT基础设施业务营收3699亿元,同比增长4.9%,这些收益离不开5G-A与F5G-A的商用突破。
2024年,5G网络及用户数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球5G用户总数超过21亿。华为携手运营商通过商网协同促进5G发展,加速移动互联网红利释放。
同时,2024年作为5G-A技术商用元年,据GSMA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60家运营商及产业伙伴宣布了5G-A商用计划,预计2024-2026年将迎来大规模部署窗口。在5G-A方面,华为携手全球运营商构建了以“极致体验、全融合联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泛在万兆网络。通过商网协同模式,华为助力运营商加速释放5G网络潜力,推动移动互联网红利向产业端延伸。
固定宽带领域同样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全球联接数攀升至14.6亿。华为基于F5G-A技术推出的万兆光网解决方案应用广泛。例如,在中国,华为部署50G PON端到端FTTH解决方案,实现家庭宽带接入速率近10倍提升,时延降至毫秒级,推动超高清视频、云游戏等业务普及;在欧洲,通过FTTR全光家庭方案,运营商家庭Wi-Fi覆盖实现无死角超千兆传输,用户满意度提升带动营收同比增长约10%。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AI带来的指数级增长的算力需求,华为正以开放生态构建数字世界的基石。在财报总结中对计算产业给予了“计算产业得益于提前十年的布局,抓住AI机会取得较大增长”的高度评价。华为通过鲲鹏、昇腾两大根技术的持续创新,已联合全球8500余家合作伙伴和665万名开发者,打造出深度融合算力、存储与网络的智能底座。
截至2024年底,从芯片架构到基础软件,从行业解决方案到开发者工具链,这个蓬勃发展的计算生态已完成22800多个解决方案认证,覆盖政务、金融、制造等关键领域。这种“软硬协同、产用结合”的创新模式,正在打破传统算力瓶颈,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提供澎湃动力。
终端与智能汽车
鸿蒙生态爆发,问界领跑智车赛道
在2024年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复苏的浪潮中,华为终端业务以3390亿元营收、38.3%的同比增速强势回归舞台中央。更令人瞩目的,是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凭借263.5亿元营收和474.4%的惊人增长,以首次盈利的姿态成为年度财报中最耀眼的黑马。
终端业务的强劲反弹,源于软硬件协同创新的持续突破。搭载AI影像与端侧大模型的Mate70系列手机,以24%的出货量增长推动华为重夺全球市场份额第二的位置。这背后是鸿蒙生态的全面爆发——用户基数突破8亿大关的鸿蒙系统,在推出全栈自研的HarmonyOS NEXT后,原生应用数量已超1.5万款,覆盖教育、医疗、金融等18个垂直领域。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爆发式增长,则揭示了华为深耕数年的技术积淀如何转化为市场势能。从智能驾驶系统的厘米级定位精度,到车载光技术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从智能座舱的多模态交互到车云协同的即时服务,华为车BU搭建的智能汽车技术矩阵已形成完整闭环。华为开创性的三大合作模式:HI模式、智选模式和零部件模式,既保留了车企品牌特性,又将华为的技术优势注入产业升级进程,最终在2024年迎来盈利拐点。
华为云
AI时代的数字底座与行业变革者
作为中国云服务市场的第二大厂商,华为云在2024年实现了688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高达24.4%,海外公有云收入更是增幅超过50%。
华为云始终致力于构建“全球一张网”,为全球客户提供一致体验的高质量云服务。2024年,华为云在埃及、菲律宾等地区成功部署了本地云服务。同时,安徽芜湖数据中心的正式运营,与贵州贵安、内蒙古乌兰察布共同构成了国内三大云核心枢纽,为全国的算力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2024年底,华为云已覆盖全球33个地理区域、96个可用区,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着高效、便捷的云服务。
在中国市场,华为云深耕行业数字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无论是政务云项目、金融行业,还是汽车、电商、游戏、互联网和零售等领域,华为云都以其专业的服务和领先的技术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超过800个政务云项目、六大银行及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Top5保险机构的信赖,以及95%的中国Top30车企、90%的Top50电商企业、90%的Top50游戏企业、90%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和80%的零售企业的选择,都充分证明了华为云在行业数字化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海外市场,华为云同样表现出色。坚持“在本地,为本地”的服务理念,华为云为客户提供领先的创新技术和本地化服务,助力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在亚太、拉美、中东中亚、非洲、欧洲等区域,华为云的业务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客户信赖的云服务品牌。
在智能时代,华为云聚焦“AI for Industries”,通过持续创新的产品和技术,为政企客户提供解决难题、攻克难关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安全稳定的云服务体验,还是针对特定行业的定制化服务,华为云都以其专业性和创新性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
未来展望
以质取胜,共筑智能世界基座
2024年,华为联接产业克服行业投资周期低谷,经营结果保持稳健;计算产业得益于提前十年的布局,抓住AI机会取得较大增长;终端重回增长快车道,鸿蒙生态正在取得历史性突破;华为云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数字能源坚持质量优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首次实现当年盈利。
孟晚舟强调,“2025年,华为将进一步把‘以质取胜’落实到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活动中,坚持质量目标牵引,不断提升质量竞争力。”同时,华为将持续做强根生态,秉持“开放、协作、利他”的理念,围绕鸿蒙、鲲鹏、昇腾、云计算等业务,面向生态伙伴开放平台能力,向开发者持续提供好用易用的工具和产品,加速生态繁荣,共促产业活力。
(来源:通信世界网)
再创新高:华为2024年研发支出1797亿人民币 持有专利超15万件
根据华为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其2024年研发费用支出再创新高,达到人民币17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0.8%,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12490亿元。截至2024年底,在华为从事研发的员工约为11.3万名,占总员工数量的54.1%。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而又汹涌澎湃的时代,困难挑战重重,机遇也前所未有。华为坚持科学技术和客户需求双轮驱动,以商业价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牵引科学技术的投入,并通过技术的创新突破去激发和引导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年报显示,在无线通信领域,华为面对移动AI时代的广阔机遇,持续创新引领产业突破。提出基于Agentic AI的A-Core网络架构原型,实现应用驱动的AI生成网络。在厘米波频段,突破传统Massive-MIMO导频资源的瓶颈,利用基于AI的RF-MAP及超低维潜空间满秩计算,提升频谱效率近5倍;在毫米波频段,利用轨道角动量的自愈特性,实现地面非视距传播,提升覆盖超过10dB;实现毫米波手机直连低轨卫星,提升约5倍容量密度。
在光技术领域,华为定义光纤损伤新模型,创新低时延级联FEC技术,制定短距光800G代际IEEE标准;突破大带宽高阶编码调制和超低驱压240G波特薄膜铌酸锂调制技术,构建极致比特成本的DCI解决方案;攻克多层晶圆混合键合、晶圆级光窗气密封装等技术难题,实现大端口规模商用MEMS OXC,支持百万卡智算集群高效调度。
在网络领域,华为面对稀疏模型训练并行通信的难题,创新提出网络时空均衡算法,实现网络吞吐率大于95%;首创非对称异构链路集合通信算法,解决总线及网络带宽复用难题,提升通信性能55%以上。
在AI算法领域,华为面对智能时代大模型的机遇和挑战,持续创新突破。盘古大模型已在30多个行业,400多个场景中落地,使能行业智能化升级;助力小艺累计完成万亿Token知识的训练,23类TOP场景记忆感知,推理规划任务成功率达90%;乾崑智驾ADS 3.0通过多维立体融合感知网络和端到端仿生大脑思考的架构创新,实现信息无损传输、决策响应提升1倍的端到端类人智驾,截止2024年底,华为乾崑智驾行驶总里程数超过14亿公里,智驾里程占比30%,单用户最长智驾里程数超过10万公里,年度智能泊车超过1亿次。
在计算领域,华为发布全新一代Atlas 900 A3 SuperClusterAI系统,通过架构创新,计算、存储和网络的深度融合,构建“超节点+集群”的系统算力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对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算力需求。持续构建昇腾产品解决方案在性能、易用性、开放生态等方面的竞争力,发布CANN 8.0,新增80多个融合算子、100多个Ascend C API,自研集合通信算法,基于LLM P-D分离部署方案设计并发布LLMDataDist组件,同时支持图模式能力扩展库,提升PyTorch在昇腾上的大模型推理性能。
在终端领域,华为坚持技术创新与根技术突破,持续提升消费者体验。首创天工铰链系统,通过嵌入式滑轨、一体连杆的内外铰链结构设计,为折叠屏手机提供轻薄联动的开合体验。突破超薄柔性玻璃技术,首次搭载了322平方厘米的大尺寸UTG玻璃,带给用户超凡的三折大屏体验。首创红枫影像技术,凭借150万多光谱通道红枫摄像头,准确识别全局色彩信息,配合超聚光主摄、超聚光微距长焦、超广角摄像头,实现色彩还原准确度提升120%。持续探索AI智能体验,通过AI个性化降噪、语音修复技术,智能感知通话主角,消除人声干扰和环境噪声,给消费者带来静谧通话体验。通过AI云增强,智能提升照片清晰度,带来10倍长焦的极致视觉体验。玄玑感知系统首发,将血压测量技术融入手表,通过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实现血压的准确测量。
在基础软件领域,高斯数据库成为首家国际国内“CC EAL4+”双证产品,是国内唯一获得最高等级(Ⅱ级)安全可靠测评认证的数据库产品;突破多维感知调度、亚秒级原地升级技术,欧拉操作系统支撑鲲鹏四大场景性能提升超过15%、解决云主机“零”迁移升级难题;通过内核、编译器、视窗、应用框架等全资源协同优化,实现HarmonyOS 5性能提升约30%。
在系统工程领域,华为面对超大规模训练集群系统,突破疑难故障感知定界技术,在保障性能的前提下实现90%以上故障可检测;针对HarmonyOS 5的可靠性挑战,突破高性能栈缝合和并发栈定位技术,实现可靠性和性能故障自动化准确率达94%以上。在软件工程领域,构建了鸿蒙工程技术三道拦截防护网,可提前发现80%以上的安全问题。
通过多年持续在基础领域的创新,目前华为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万件。同时,其在蜂窝通信、短距通信、音视频编解码等多个主流标准专利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已经有数百家企业通过双边协议或专利池付费获得了华为的专利许可。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签署超230份许可协议。
(来源:C114通信网)
为应对关税苹果要求供应商降价:推动供应链多元化
新关税政策公布后,苹果公司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遭遇重挫,根据投行摩根士丹利的测算,新关税将使苹果公司每年增加约85亿美元的成本。
如果苹果公司将关税成本全部转嫁给消费者,iPhone16 Pro Max的在美零售价格将从现在的1599美元,上涨到2300美元(约合16750元人民币)。
知名苹果记者Mark Gurman表示,自2017年iPhone X发布以来,苹果就没有提高高端 iPhone的价格,一直保持在999美元,大多数苹果产品在过去十年中没有明显的价格变化。
随着新关税政策的到来,苹果也在积极调整对策,一是推动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更优惠的价格,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二是苹果将自行承担部分成本,目前苹果的平均利润率约为45%;三是苹果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但短期内不太可能会在美国组装iPhone。
另一方面,苹果正在囤积现货,这意味着如果苹果想要涨价,9月上市的iPhone 17系列有可能会涨价,目前短期内不太可能会突然提价。
Gurman还表示,苹果公司不畏惧涨价,但将竭尽所能缓解关税带来的冲击,苹果CEO库克有可能再次争取到关税豁免权。
(来源:C114通信网)
特朗普关税政策或使美国运营商无线网络资本支出增加7%
4月7日消息(岳明)根据New Street Research金融分析师的粗略估算,受特朗普政府新关税政策影响,美国三大电信运营商AT&T、Verizon和T-Mobile的无线网络资本支出可能会增加约7%。
“资本支出中约三分之一用于设备采购。”上述分析师在特朗普关税细则公布后向投资者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推测其中绝大部分设备将产自韩国与西欧地区,需承担15%-25%的关税税率。虽无法精确量化不同国家及运营商层面的整体情况,但若以设备成本平均上涨20%进行估算,在部署节奏与供应商不变的前提下,无线网络资本支出总额将增加7%。”
分析师推测,美国主要无线运营商或已针对潜在关税风险进行了无线设备囤货准备。但若库存准备不足,运营商或将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增加资本投入,要么放缓5G网络部署进程。
“我们预计三大运营商将维持现有资本支出计划,转而调整部署速度。”分析师在报告中写到。
目前,诺基亚、爱立信与三星仍是AT&T、T-Mobile及Verizon的最主要的5G设备供应商。诺基亚总部位于芬兰,爱立信总部位于瑞典,三星则来自韩国。芬兰与瑞典同属欧盟关税区——适用20%关税税率,韩国则面临25%的关税税率。
New Street分析师还为光纤及Cable网络运营商提供了一些测算:由于特朗普新关税政策,在光纤领域,建设单点接入成本预计从1200美元增至1225美元,增幅2%;Cable网络升级资本支出则可能将增加9%。
政策缓冲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全球经济整体环境,New Street分析师认为美国电信运营商面临的风险相对可控。
“在关税冲击波席卷市场之际,电信领域或成为避风港。”分析师指出,“营收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所受影响预计介于中性至微幅正向区间。关税将推高设备成本,从而对资本支出与自由现金流造成影响,但电信运营商可能会通过调整部署节奏,维持现有股息分配与股票回购计划。”
分析师同时指出,智能手机成本可能因关税政策而上升。销售智能手机的电信运营商或选择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在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更可能自行消化这部分成本。
报告总结称,相较于其他行业,美国电信运营商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更为突出。分析师写到,“我们预计,在关税风险定价阶段,电信领域表现有望跑赢大盘;但当受关税冲击更严重的行业开启复苏时,其相对优势或将减弱。”
诺基亚观点:对于特朗普新政,诺基亚华盛顿特区政策事务主管Brian Hendricks直言其政策逻辑令人费解。
“这带来了现实挑战,更是糟糕的政策设计。”他在接受Light Reading采访时表示。
Brian Hendricks解释道,诺基亚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将其制造业务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地区,部分原因是来自美国的监管压力。如今虽已实现生产制造多元化,却仍难逃关税冲击。
“更令人困惑的是,若政策初衷是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为何要对诸多美国本土无法生产的进口元器件加征关税?这种做法如何增强在美制造的商业可行性?”他质问道,“这显然是个设问句。答案显而易见——关税政策丝毫无助于改善商业环境。作为一家持续重资投入美国市场、积极探索本土制造可能性的企业,新政使我们的努力变得举步维艰。”
展望2025年及更长远规划,Brian Hendricks坦言诺基亚在响应美国政策时将采取更审慎态度。
“此类政策确实令人担忧。当企业倾力配合政府投资导向后遭遇剧烈政策摇摆,必然会导致决策趋向高度保守。”他总结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来源:C114通信网)
54%关税大棒砸向苹果:中国制造撤不走的三大命门
iPhone 16 Pro在华生产成本仅为售价52%,却被54%关税腰斩毛利率。美国组装成本暴增至中国十倍,“在沙漠种植水稻”的产业悖论下,强行迁移或使手机售价突破12430元。当“用进口挖掘机修贸易壁垒”成为现实,全球供应链的相互依存本质正消解着制造业回流神话。
当特朗普喊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时,很少有人预料到这场经济复兴运动会演变成对全球供应链的精准打击。最新曝光的iPhone 16 Pro成本结构显示,这部售价8043元的手机在中国生产的综合成本仅为4241元,维持着47.2%的健康毛利率。但54%的进口关税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瞬间将毛利率砍至18.8%,暴露出科技巨头在政治博弈中的脆弱性。
苹果并非没有未雨绸缪。今年二月,5000亿美元的本土投资计划曾被视为向白宫递交的投名状,德克萨斯的AI服务器工厂和亚利桑那的芯片产线构成美妙的商业叙事。但现实远比蓝图残酷——半导体专家李明指出:"美国缺乏消费电子产业的土壤,就像在沙漠里种植水稻。"这个比喻揭示了产业迁移的本质矛盾:即便移植了终端组装环节,上游的显示面板、精密结构件等仍依赖亚洲供应链,关税利刃始终高悬。
人力成本差异构成更致命的障碍。Rosenblatt Securities的分析模型显示,美国组装成本将飙升至中国的十倍。这个数字背后是更深层的经济逻辑:中国制造业经过四十年发展形成的集群效应,使得东莞一家普通代工厂都能获得三小时内送达的200种配套零件。而在硅谷,雇佣一个工程师团队调试自动化产线的成本,足以在中国建立完整的测试车间。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博弈中真正的输家可能是美国消费者。成本核算显示,完全本土组装的iPhone售价可能突破12430元,这个价格将颠覆智能手机的普惠属性。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佐证了这个判断:当手机售价超过月均收入的30%,消费者换机周期将自动延长至45个月以上。这意味着苹果不仅要失去市场份额,更将丧失定义行业节奏的话语权。
产业链专家王霞在亚利桑那调研时发现一个悖论:即便苹果承受亏损完成迁移,新建立的美国工厂仍在大量进口中国的生产设备。"这就像用进口的挖掘机修建贸易壁垒。"她观察到的现象揭示了全球化的深层真相——在现有产业格局下,所谓"制造业回流"不过是把供应链的某个环节进行地理位移,无法改变相互依存的经济本质。
面对这场困局,苹果CEO库克的选择显得意味深长。据供应链人士透露,苹果正在加速印度、越南产能布局,这种"中国+1"策略既规避了关税风险,又保住了成本优势。这个决策背后,或许藏着对"美国制造"神话最现实的注解:在全球化不可逆的今天,任何强行切割产业链的行为,最终买单的只能是企业和消费者。
(来源:百度网) ]article_adlist-->(转自:上海市通信制造业行业协会)山东股票配资
